English

采访科索沃

1998-10-21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许杏虎 朱 颖 我有话说

1998年10月13日,笼罩在科索沃上空两周的战争阴云刚刚散去,我们驱车前往科索沃采访。从贝尔格莱德到普里什蒂那,行程只有350公里,但这两个政治中心间的分歧却不是这个距离所能表述的。

进入科区不久,在距普里什蒂那60公里的地方,我们遇到了第一个警察哨卡,三四个塞尔维亚警察在对所有过往车辆进行例行检查。当得知我们是中国记者后,他们微笑着示意我们可以通过。第二个哨卡设在离普市20公里处,多了几个军人,但我们同样没遇到任何麻烦。科索沃地处山区,道路大多是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,但路面状况良好,足以保障国际组织援救物资的运输畅通。

深夜枪声

普里什蒂那城有人口25万,绝大多数居民为阿尔巴尼亚族人。我们抵达普市时,正值中午,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,处处显露出安居乐业的一片安和景象,全然不见想象中的那种慌乱无序。

由于记者云集,城里仅有的三家像样的饭店全部爆满。在南外交部一位朋友的热心帮助下,我们才找到一个房间。虽说是五星级的宾馆,可其条件却不敢恭维,且不说家具破旧,没有电视,就连墙上的画都挂歪了,而且没牙刷、牙膏,水龙头也关不严,甚至出现了断水的现象。

普里什蒂那的夜晚,万家灯火,美丽而宁静。将近9点时,我们斗胆在外面走了一圈,散步的人群中不时传出的歌声和欢笑,驱走了我们心中的一丝恐惧。但在深夜,不远处传来的一阵枪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,使我们猛然醒悟到,所看到的还只是表面,真正的和平并没有实现。

第二天我们了解到,放枪在这里时有发生,但不一定都是冲突,有的是因高兴而开枪的。当地新闻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们,随着塞族警察及军队的逐批撤离,连日来警察驻地遭到阿族武装袭击的次数与日俱增,每天都有军人和警察受伤或死亡。

鲁戈瓦的“总统府”

科索沃的阿族人把科民主联盟主席鲁戈瓦称为总统,这是他们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。在电话联系好进行采访后,我们来到普里什蒂那体育馆附近,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个没有街名和门牌号的“总统府”。

这是一个不大而且低矮的白色平房,占地约有150平米,门前挂着四个牌子,一个是塞文写的“科索沃作家协会”,另外三个则是阿文,不知是何机构,其中一个应该是“科索沃民主联盟”。

进入鲁戈瓦的新闻发布室,赶上了周五的例行新闻会,来自世界各地的70余名记者把30多平米的房间挤得水泄不通。这里也是民主联盟的会议室,正前方挂着鲁戈瓦同教皇的合影,边上插着一面党旗。鲁戈瓦的装束同往常一样,带着一条丝质花围巾,他用阿语发布新闻,有英语翻译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距此仅800米处就是科索沃自治省的内务局大楼。

寻找难民

采访科索沃难民,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。南政府为安置难民,盖建了不少的房屋,但难民并没有在那儿定居,仍然生活在山里或偏僻的地方,这就给我们的寻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危险,因为山里有武装的“科索沃解放军”。在向阿族代表咨询后,16日,我们按照他们提供的地图和方向,前往较近的科摩兰村。

一路上很少有车辆经过,出城10公里后就没再见到一个行人,这次也同样遇到了警察哨卡,而第二个关卡正是我们要去的科摩兰村。我们在得到警方的同意后进入了村庄,这个在地图上有标志的地方大约可以居住上千人,房屋多是新建的二三层小楼,虽然有些房屋的门窗被打破了,有的房子被部分烧毁,但居住还是没有问题的,令我们奇怪的是这里空无一人。

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,我们决定继续往山里寻找。所谓的难民居住区,已名不符实了:沿途公路两边散布着一些红砖小楼,但就是见不到人烟,空旷的田野里毫无生机。

又行驶大约七八公里,远处田野里的牛群突然映入眼帘,我们便离开公路,沿着一条石子小路向牛群后的山坡驶去。就在这个山坡上的一个破旧村子里,我们终于寻到了阿族难民——我们不敢确认眼前的就是难民,因为他们还有自己的村庄和房屋。先出现的是两个少年,不一会陆陆续续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十多个人,把我们团团围住。他们的衣着破旧,目光里透着戒备。一位老人友好地带我们进入他们的院子,让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住处。当问起如何过冬时,他们只是说面粉没有,什么都没有。对于未来,他们没有太多考虑,但都认为独立是最好的出路,“宁可进坟墓,也不做奴隶!”是他们对塞族人的回答。

遭遇“解放军”

在我们交谈的时候,一个肩挎冲锋枪的青年忽然出现,用阿语示意我们上车跟他走。遇到科索沃解放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。

在崎岖的道路上行驶了一公里左右后,我们在一个砖墙的大院子前停了下来。两个身穿迷彩服、手持冲锋枪、腰挂手枪和步话机、浑身上下全副武装的“解放军”在“迎接”我们。面对他们口气严肃的质问,我们表示来此的目的只是了解难民的生活情况,而没敢向他们提任何问题。虽然他们说若需要可以带我们到另一个地方去,但出于安全的原因,我们婉言谢绝了。

在科索沃,我们还采访了众多的阿族市民,他们中有出租车司机、服务员、店主,还有无业人员。人们对眼前的局势深感不安,希望动荡的日子尽早结束,和平之日尽快到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